高端响应式模板免费下载

响应式网页设计、开放源代码、永久使用、不限域名、不限使用次数

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

手机软件微信的开发商是(共)2篇

2024年手机软件微信的开发商是 篇1

在悟空问答上的392个问题,只写接地气的科技内容,欢迎关注。

嗯?现在不流行打败微信,流行打败腾讯了么?嗯......腾讯就别想了吧,单看一下微信。

打败微信的永远不可能是另一个微信

其实我了解下来,从2015年开始,就有很多社交应用说自己是来挑战微信的,其中有一些其实也活得挺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里面,比如说早期的陌陌和探探,现在比较流行的Soul、小恩爱这些,都是在自己的细分领域站住了脚,从微信身上抢占了一些市场出来。当然谈不上颠覆。

都知道去年几个社交市场的冤大头,老罗的“聊天宝”希望用类似“奖励”的形式吸引用户过来;头条希望用短视频的“新”方式吸引用户,做了“多闪”;快播王欣的陌生人社交“马桶MT”直接就违反了国家法律,连上线都没上就被封了,现在重新做了一个叫“灵鸽”的新产品,希望用“技能帮助”为核心打社交圈子。

为何说这些产品称不上“颠覆”,我们首先要看一看社交的方式都经历了哪些颠覆。“社交”这玩意儿,其实就是连接人与人,如果能够找到彼此共同点,产生点新东西,那就最好了,对吧。没有电话的时候,社交靠写信发电报;有了电话,长达半个世纪,人们都是直接打电话沟通;2G网路开始有了短信这种东西,QQ从本质上,就是短信的替代品;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出现,除了早期从QQ上导流了2亿用户过去,3G\4G网的普及加入了语音通话和视频功能,本质上代替了电话。

你们大家能够看出来么?QQ和微信能够走到今天,本质上是踩准了两个关键节点:QQ踩准了互联网代替短信的年代;微信踩准了互联网代替电话的时代。而其它产品无而非都是基于这两个基础衍生过来的,无论是贴吧、资讯、问答、媒体等等。

硬件厂商机会在于下一代交互

我们还有一个幻觉就是说:如果XXX厂商联合到一起,就可以打败XXX厂商。比如说小米OV联合是不是可以打败华为;京东苏宁拼多多联合是不是可以打败淘宝等等。可能我们大家早已经忘记了互联网本质是多样化的,是包容性的,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垄断而是共存。

手机厂商联合开发社交APP能不能搞垮微信?坦率的讲,我觉得产品能不能做出来都是问题。我作为产品经理,很清楚一件事情就是: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硬件和软件,通常只能做好其中一项事情。华为、小米、OV从软件来看,都没有推出过应用排名TOP10的APP,无非是基因和擅长的领域不一样。而且即便做出来了,推动力从哪里来?用户的好友还是在微信里面,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硬件厂商在系统层面把微信封杀掉......

实际上硬件产商的机会是最大......我指的是下一代移动社交形态,AR增强现实和全息投影......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如果有一个产品,你想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会有全息投影直接坐在你身边一起聊天,群聊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增强现实让你们“身体”处在同一个房间里面,你看见的不再是作假的头像和视频,而是真人的3D建模,这种聊天形式,比起现在的微信语音和视频体验上要好上很多很多吧?!

40年前人机交互是鼠标+键盘;10年前开始普及手指+触屏;10年后,或许就是语音指令+虚拟成像,那个时候必定会出现新的社交方式,硬件厂商作为底层服务的源头,其实最有机会。

2024年手机软件微信的开发商是 篇2

这是信息产业的生态链促成的。从整个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ies,IT)产业包括很多领域,很多环节,这些环节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与任何事物一样,IT产业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并且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些规律被IT领域的人总结成了一些定律,称为IT定律(IT Laws)。

关于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用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规律的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来解释,虽说这是计算机行业发展总结出来的,可用于现在的手机硬件行业同样也适用。

摩尔定律(Moore's Law)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博士。早在1965年,他就提出,至多在10年内,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会每两年翻一番。后来,大家把这个周期缩短到18个月。现在,每18个月,计算机等IT产品的性能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钱会降一半。乍一看,这个发展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几十年来IT行业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发展。

今天,摩尔定律居然依然适用,不过从那时起它主要体现在手机的处理器上。从苹果第一代iPhone手机到2017年底上市的iPhone X,性能基本上提升了100倍,赶上了摩尔定律的速度。

在手机处理器方面,只有高通(Qualcomm)、三星、苹果和华为旗下的海思这几家(后两家只自用,不外卖),而它们使用的都还是ARM公司设计好的系统结构。

其次,由于有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应用会不断涌现。

安迪-比尔定律(Andy and Bill's Law)

个人电脑工业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PC厂商再向英特尔等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在这中间,各家的利润先后得到相应的提升,股价也随着增长。各个硬件半导体和外设公司再将利润投入研发,按照摩尔定律预定的速度,提升硬件性能,为微软下一步更新软件、吃掉硬件性能做准备。

虽然用户很是反感新的软件把硬件提升所带来的好处几乎全部用光了,但是在IT领域,各个硬件厂商恰恰是靠软件开发商用光自己提供的硬件资源得以生存的。

安迪–比尔定律所描绘的那种通过增加软件功能吃掉硬件性能提升的规律依然适用手机行业。

2008年底上市的HTC第一代Android手机G1,处理器为双核,主频只有528MHz,2010年初HTC为Google制造的Nexus One超薄手机主频达到了1GHz,即1000MHz,不到18个月速度基本上翻了一番,但是同时,G1已经慢得很不好用了。到2018年底,华为的麒麟980处理器(也是基于ARM系统结构)把主频提高到了3GHz,内核增加到16个,浮点运算能力特别是图像处理能力比早期的ARM手机处理器有了成百上千倍的提升。该处理器一秒钟可以处理千张的大幅图片,而十年前的ARM处理器一秒钟连一张也处理不了。那么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用到了哪里呢?主要就是增强了摄影功能。华为通过和著名的相机厂商徕卡合作,开发了摄影效果可以媲美微单相机的高端手机。那些高端手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其实是很多张照片经过软件算法“合成处理”出来的。这个软件的功能便“吃掉”了硬件性能的提升,也迫使喜欢华为高端手机的用户从原本性能已经很高的P9升级到P20,或者从Mate 10,升级到Mate 20。

在安迪–比尔定律中,“安迪”像是个天使,他总在不断给用户更多的东西,而“比尔”则像是个魔鬼,总和大家做对。但是,如果比尔这个魔鬼消失了,安迪就不复存在了。

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行业的发展。

总结软件商享受着摩尔定律带来的硬件提升福利,不断增加新功能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通过耗光硬件资源促进用户更换设备,给予硬件商资金发展新硬件。还有国内的安卓系统的开发商的开发不规范,滥用资源的原因。

资料来源:吴军《浪潮之巅》

猜你喜欢